十年最差旅游目的地?它绝对配这个称号

今年,吴泽源的作品《阿诺拉》终于可以在大陆观众中与大家见面。这部影片是美国自13年前获得金棕榈奖的首部作品,导演肖恩·贝克的第八部长片在豆瓣上获得了70分,虽然在近十年的金棕榈作品中仅次于《钛》,但其口碑在戛纳首映期间却显得颇为分歧。喜欢商业口味的观众纷纷对这部充满活力的类型片表示认可,而从艺术角度出发的一部分观众则对影片褒贬不一,甚至认为是贝克近年来较差的作品。这两种评价各有道理,但在本届主竞赛中,三分之一的影片豆瓣评分低于60的情况下,《阿诺拉》最终获奖也未免显得牵强。

十年最差旅游目的地?它绝对配这个称号

《阿诺拉》为何在中国观众中并未能获得较高评价呢?许多批评意见指向影片的肤浅、嘈杂和庸俗。显然,若将《阿诺拉》视为戛纳常出现的艺术片,影片的色彩、音乐以及角色的嘈杂互动会给人一种震撼。这并非是追求高雅品位的电影,贝克的作品从始至终都在展现一种特定的美国生活。贝克的电影一直关注美国的底层阶级,早期着重于非法移民群体,近年来,则聚焦于性工作者社区的多元。从跨性别性工作者到出租女友,贝克表现出的都是一种赤裸裸的“美国文化”,其中的交易特性与我们对美国多重刻板印象相符。

尽管如此,这一社群却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,这恰使得贝克的电影总是充满活力。然而,贝克的电影并不满足于仅仅将这些表面的现象展示出来。他的作品常常具有共情的灵魂与深刻的感动。影片的核心并非表面的光鲜和喧嚣,而是揭示了这些光鲜背后一片孤独与悲凉。故事中的主人公们充满冲突和竞争,但实际上,他们是在进行一场几乎注定要失败的斗争。这使得他们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之后,面临着更加孤独的境地,但也展现出在这残酷环境下的人情味,让他们得以继续坚持下去。

《阿诺拉》表面上是一个金钱至上的女孩紧抱富有伴侣不放手的故事,实际上在传达的是对更好生活的盲目信念。主角阿诺拉的积极态度和对“美国梦”的执着信仰,使她未能意识到她所追求的婚姻关系充满荒谬。这是阿诺拉的悲剧,也是贝克通过热闹的剧情与缤纷的画面所传达的悲伤。

影片中的阿诺拉在夜店工作,与俄罗斯富家子弟伊万展开了一段交易关系。在拉斯维加斯求婚后,他们匆匆建立婚姻,但日常生活并未维持太久。伊万的父母得知后,赶来干预,伊万最终逃跑,留下阿诺拉在父母与保镖之间挣扎。肖恩·贝克并不关注童话般的瑞士奶酪故事,而是展现了在娱乐背后所隐藏的真实面貌。

当童话破裂,阿诺拉与保镖开始寻找伊万时,影片重现了贝克那些标志性的气场,充满了对城市亚文化的探寻。然而,当夜晚结束,阳光照耀下,所呈现的却是美国梦的破灭:风尘女子的理想在现实前显得脆弱不堪。影片在重复的雨刷声中落幕,发出叩问,却无法带来任何承诺。

《阿诺拉》延续了贝克作为当代电影社会学家的特质,但也显示出明显的不足。剧情过于依赖类型,使角色失去了以往在性格驱动下走向的复杂曲线。整部电影像是它的女主角,尽管坚持贯彻走下去,但却未能充分展示应有的层次感与对比感。即便如此,这仍然是贝克导演生涯中的一个合理产物,为他长久以来渴望接触更广泛受众提供了成功的契机。

我不确定《阿诺拉》是否配得上金棕榈,但我相信肖恩·贝克作为创作者获奖当之无愧。如果金棕榈能够成为观众了解贝克作品序列的钥匙,那也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。希望这次的成功不会使他失去那种独特的地下特质,而是能够继续以这种勇气探索更多未知的世界。